上学期,云开学校搬入新校区,新校区在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螺洲镇。
在螺洲人眼里,我们也许是外来人;但对我们来说,这里是学校所在的社区。它是什么样的?它和我们的学习,甚至生活有什么联系?我们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做些什么?
借着螺洲这个新地方,云开综合实践组的老师设计了一次主题课程——用五感的方式认识螺洲。希望增加孩子们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认识与联结。
项目发起人颖子老师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将这个持续了6周、孩子们进行4次走访的项目,做了梳理、回顾以及复盘。
我们将颖子老师的记录转载,分享给大家。
"
螺洲社区的课程持续了6周, 孩子们在螺洲社区进行了4次的走访,0.5天的项目成果展。为什么是“五感”?人体最基础的五大感官“视听嗅味触”,调动五大感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。可是在日常中大部分情况下,我们只调动了“视觉”,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,有时候会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,无法看见事物的丰富与生动。
1.学习用“五感”的方法认识一个地方,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丰富对一个地方的认识。3.敢于和陌生人对话,勇气增加;对自我行为表现的感知、评价与分析。
在做这个课题之前,我和几位老师去螺洲镇踩了一次点,本次踩点主要是从螺洲镇开发的几个历史文化点为切入。
参观结束后,我对这些历史文化(名人、故居、书院等)的内容一点兴趣都没有,我知道它和不知道它对我的生活完全没影响。让我思考的是,三年级的孩子,他们对这小地方的历史人物是否有兴趣?他们是否能理解他们的生平、经历?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意义有多大?最后决定还是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吧。(这里有个觉察:老师如果对项目课题内容没有兴趣,请谨慎选择。)
本文结合部分课程设计,复原课程中的一些片段,带大家看看,孩子眼中的螺洲是什么样的。
课程开启的时间是在开学后的2个月,班里有几个孩子搬到了螺洲住,但基本上学校往返家,没有对这个地方有深入的了解。
正式出发前,我问:“你们对螺洲的印象是什么”。孩子们说了5点:
垃圾多
江景美
乡村味
简陋、老旧的房子
很吵(有小巷广告)
他们带着地图和五感学习单,分成2支队伍,自己设计行走路线。
由于螺洲有好多小巷,有一组走着走着就迷路了,不过却意外发现:这里有挺多小工厂,小巷里竟然还保留着“公共电话”牌,看见了依旧充满90年代风格的“小卖部”,在小卖部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公共电话。
这些十几年前的元素,显然对这群10后的孩子是很陌生的。
他们会好奇:公共电话用来做什么?为什么它会消失?这里的小卖部和现在的便利店有什么区别?
当我们正在讨论时,一位骑着三轮货车的阿姨经过,我们听见了她的“回收旧冰箱、旧彩电、洗衣机……”,被孩子们称之为“小巷广告”。
另一组的孩子,发现了一个旧式弹簧沙发,非常兴奋坐上去一试。
结束了第一次正式地认识螺洲,回来后,孩子们将他们的发现进行整合汇总,并向另一个小组分享。
我发现孩子们带着“五感”的方法认识螺洲,身体对世界觉察的灵敏度提高了。眼睛亮了,耳朵尖了,鼻子灵了。
他们会注意到很多平时不会注意的东西,如:路边用木头框起来的窗户、广场舞的声音、孔庙里的桂花香……
从这些细微的觉察,逐渐感受螺洲的样子和螺洲人的生活。
他们在课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陌生人交流了,这一次刚开始与当地人交流时,基本上都有点拘谨。所以这次的采访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,不对个人的表达提出要求。孩子们先从买东西和询问螺洲美食开始,打破与螺洲居民的界限,重点任务是:一起和当地人聊天,了解螺洲过去的样子。Gosal:螺洲的改变不是很大,因为现在螺洲的街道都是以前的,房子也都一样。现在的螺洲中心小学是刚建的。Gina:螺洲以前是农田,现在都被政府拿走了。螺洲以前没有大路,路都是用砂子和石子铺成的,也没有桥(螺洲大桥)。Louis:一个老爷爷和我们说了很多历史,以前小男孩是把家里的果核拿来当玩具玩,下课的时候会去书店里看小人书,看一本两毛。还说,3路公交车很早就有了。
我们还得知螺洲以前是属于闽侯县,孔庙是螺洲早期的学校,后来才有了中心小学……虽然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有待考究,但足以向孩子们展示了过去螺洲的样子,以及认识世界方式的多样性。
这一周,孩子们根据5w1h的思考框架,设计一份采访螺洲人的问题单。要思考的内容涉及:
A: 螺洲这里的人都很友好,很热情。他们会一起聊天、打牌、打麻将,有时会一起散步。G: 螺洲人很喜欢凑热闹。比如:我在江边和一个老爷爷说话,然后很多爷爷奶奶也会来凑热闹。有时候还会越来越多的人挤到讨论中。Q: 可有些人说到一半就走人了,或根本没听你说话!我觉得很不礼貌……D: 我一直以为螺洲人是冷漠无情的,态度恶劣的,但今天访问时,我发现不是这个样子,其实他们热情,友好,待人温和。
我们进行了3周的实地走访,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他们对螺洲的认识。
在第4周和第5周,孩子们在准备如何将自己眼中的螺洲呈现。他们从自己每次的经历、收获、学习的方法中,思考如何呈现螺洲。(此部分省略)
(走访中,一位大爷骑的自行车掉链子了,孩子们望着大爷套链子)
出发前,孩子们分头准备自己要介绍的展板内容,并在班级进行了模拟演练,并相互提出改进建议。
充分准备后,带着一身的「胆子」,浩浩荡荡地出门了!
开头说到,孩子们这次最大的收获是:敢于和陌生人对话,同时能进行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。分享几段复盘时的对话。(根据录音整理)
(T: teacher S: student 其他字母为孩子英文名首字母)
T:在询问过程中,遇到了什么困难?
S:不敢问。
T:你们怕什么?
S:怕被人笑。
T:那有人笑我们吗?
S:没有。
T:你们觉得被问到的那些人会笑我们吗?
S:不会啊。
T:为什么?
S:我们不是在开玩笑,语气很正常。
T:怕被人笑是很正常的,因为我们怕说错话,所以有时候会害羞。怕的一个原因,是因为你们没准备好,没有准备好,会使你们问问题时不流畅,让别人听不懂。
S1:我是怕别人没听懂就笑我。
S2:怕别人觉得我问题很幼稚。
T:那要看我们问什么问题,有可能你的问题是无效问题。你们想下自己早上准备的问题,是不是有的问题自己都不明白在问什么。有时候是我们自己问问题没问清楚,所以被人笑。
T: 所以这告诉我们,在问问题之前,我们要怎么样?
S1:先练习好,想好再说。
S2:确认好这个问题人家能不能听得懂。
【第三周小组复盘】
评价自己今天采访的表现
H:因为自己说话变流畅,而且说了很多话以后,就习惯了。颖子:访问环节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?有没有哪里表现比较好的地方?L: 有稿子,有练习,可以流利地说出去,越念越熟,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紧张。G: 确实他今天的表现不错。不过我有一点,L下次你读稿子的要去思考(听的时候要去思考),不要别人已经说出来了答案,你又问了一次。这点你要注意。
S: 没有很多人,他们只是说下很棒啊什么的,只是观察,没有很多反馈。T: 为什么这里的人更多的是给你们肯定?(印象深刻的一幕,回来路上,我们采访过的一位骑三轮车的爷爷向孩子们伸出了大拇指)S2: 或许是我们有勇气出来跟他们介绍,他们觉得我们很厉害。S3: 还有一种可能他们觉得我们是孩子,随便敷衍一下。
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对一个地方进行比较深入地学习和探索。
在学习中,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螺洲是什么样的,只是在帮助孩子构建「自己认识螺洲」的方式。
这才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。
(备注:五感玩转社区的idea来自@开物行动创新教育空间)
. THE END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