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的思政课 | 这群仓山学子,走读闽都文化、传承家风家训

2025-05-08 16:08 福州云开学校


探索林浦古村

打卡泰山宫、濂江书院

感受“尚书文化”

走进螺洲古镇,参观陈氏五楼

诵读陈氏家风……


近日,福州云开学校学子们

参加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

走进仓山林浦、螺洲

在探访古厝的同时

传承良好家风家训

感受闽都文化的魅力

      “我们与福州晚报精心策划了这堂‘行走的思政课’,旨在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别具一格的成长之课。”福州云开学校负责人表示,学校将继续深耕“知行合一”教育理念,积极探索“读思达”(阅读、思考、表达)教学模式在德育实践中的深度融合,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探林浦古村 品“尚书文化”


林浦村迄今有千年历史

该村是中国文化遗产之历史文化村落

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






      走进古村,一眼可见各朝代的古迹。“林浦的景点太多了,一天都走不完!”跟随着讲解员王榕英的脚步,穿行在小街巷中,同学们开始探索古村的文化底蕴,欣赏各个朝代的中国古建筑。













      自唐以来,历数朝,林浦村中数百座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星罗棋布。这里坐落着南宋最后的行宫,创办福州唯一传承至今的濂江书院;这里“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”的美名流传数百年……每到一处,王榕英都详细介绍该古建的故事,也让同学们对课本上的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。

      “文天祥在泰山宫前点将阅兵,抵抗到了最后。‘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,真是他爱国精神的写照。”学生林梓诺感慨地说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林浦村里高高矗立的“尚书里”石牌坊,中间两根方石柱上刻着楹联:“七科八进士传经衍庆,三代五尚书积德流芳”

      历史上,林浦村文风鼎盛,名士辈出。带着对林浦为什么会成为“全国进士第一村”的探寻,同学们走进了濂江书院。在书院里,大家坐在一楼的朱子学堂中,听讲解员讲解朱熹在林浦讲学的故事,仿佛听到了当年学子们郎朗的读书声。 在二楼的林浦林氏家风馆,这里收录了以“三代五尚书”为代表林氏历代先贤的家风家训,让大家更为直观地感受流传至今的林浦家风家训和尚书文化。














      林浦以尚书文化为思想精髓,而支撑起林浦尚书文化的便是“四正文化”。“‘四正文化’,说的是养正心、崇正道、务正学、亲正人,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,值得学习。”在林浦林氏家风馆,同学们纷纷摘抄林氏先人的家风家训金句。





赏陈氏五楼 读家风家训

      福州人常说,北有“三坊”,南有“螺洲”。这是因为螺洲文化古迹甚多,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古镇。同学们从林浦出来,走进螺洲,另一段千年历史跃然浮现眼前。

      “帝师”陈宝琛贬官后回到螺洲建楼,从此隐居二十多年,因此螺洲也被称作“帝师之乡”。从陈宝琛谪居在家到民国初年,他先后营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书五楼,就是陈氏五楼。





      踏进陈氏五楼,同学们不禁感叹这处院落古典园林之美。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,陈氏五楼还是一座巨大的私人图书馆。当时人们说,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,甲于全闽。”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大家依次参观了赐书楼、还读楼、沧趣楼、北望楼、晞楼。

      陈家自十四世刑部尚书陈若霖起,始为显宦,十七世陈宝琛位居太傅,陈家曾创下“六子科甲”“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进士”佳话。至今,陈氏五楼内里还保存着诸多“陈氏家训”,彰显陈氏一族的严谨家风。





      在名贤文博馆,同学们详细了解了螺洲“朋友圈”;在陈岱孙纪念馆,感受一代爱国学者经济救国的伟岸情怀;在陈氏五楼家风家训馆,诵读陈若霖、陈宝琛等历代先贤勤廉为民、忠诚爱国的事迹,以及螺洲陈氏的优秀家风家训。

      “我们学校就在螺洲,陈氏五楼就在学校附近,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留下来的文化财富,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。”叶芸冰同学说。





妙笔写华章 传承文化美


当天下午

随队指导的福州云开学校

语文老师张慧、庞姝钰

历史老师张木子

在福州日报社八楼会议室

为小营员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写作指导课





      “不仅要反映景物的自然特点,还要发掘其人文内涵。希望你们把参观后的感受写出来,去展现闽都文化的魅力,探讨文化传承的价值。”张慧老师以《探寻闽都古韵,妙笔书写华章》为主题,担任主讲,指导大家写下自己的感悟。









      “朝代更迭,社会变迁,变的是身边的一花一木。然而,这永恒不变的,唯有中国人骨子里的石阶般坚定的爱国心。”陈斯然同学如是说。林可馨同学感慨地写道:“这些古厝,正是美的聚集地,它们不仅是富有诗意的美,是建筑所蕴含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的美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!”





      本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以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为指引,打破了课堂与书本的局限,巧妙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紧密结合,是福州云开学校建设“大思政课”的又一次有益探索。

      学校负责人表示,学校深耕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理念,构建“五育融合+多维协同”的德育生态,培养学生完整人格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拓展“大思政课”宽度,促进思政育人提质增效,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



      福州云开学校常态化实践创新,打造沉浸式德育场景,开发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。如净山活动——守护自然与政治担当的交融,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责任与担当;将学科教学从课堂迁移到古厝——陈氏五楼,从描写人物传记到家风家训了解,推动《道德与法治》《思想政治》等课程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实现价值引领的“润物无声”;结合警校同行的专题讲座开展“纪律是促进还是抑人的个性”的主题辩论会,模拟法庭等主题活动将品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,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、内化道德规范。

同时,福州云开学校锻造全员德育主力军。强化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”理念,建立班主任、思政课教师、学科教师、心理教师协同育人机制,定期开展德育能力培训。









1

学生感悟

703班 朱辰悦


    作为福州人,却是首次走入螺州林浦,摸着林浦斑驳的墙,抚过螺州精致的雕花,才懂得,真正的历史文化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份与事件,而是先人留在砖瓦间的体温,言传身教永远流传的精神内涵。它们是沉默的,只静静矗立在那里,等待有心人的发现。或许,对待历史文化最好的态度,不是将其供奉在神坛上远远仰望,而是走近它,感悟它。时代的车轮向前不停,但文化的血脉不会断绝,它们藏在沉默的建筑,藏在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。经此一游,我深感历史文化的份量,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,这些古建筑群如灯塔般,让我们在浮躁中找到精神支柱。我想,我们应用切实的行动,做文化的传承者,做文学活用的创新者,让孝文化得以传承,家喻户晓。即以青春之热血,助文化之传承。


2

学生感悟

803班 潘皓宇


    在外人眼中,林浦也许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庄,既可以被一座座楼房淹没,也可以在一个个红色的“拆”字中被抹去、遗忘,但在福州人眼中,曾经那个“七科八进士,三代五尚书”的林氏家族,世界上两个最小皇帝登基过的泰山宫,朱熹曾在此讲学过的“濂江书院”,是在时代更迭、战乱磨难与一次次改革创新中,一步步走来的历史脚印。抚摸书院斑驳的砖墙时,我忽然懂得,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迹,正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,它们不能不被人们凝望,不能在历史长长的长河中逐渐被淡忘。我们有责任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,让林浦的辉煌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,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


3

学生感悟

901班思淇


    踏进隐匿在平房街巷中的濂江书院,抚摸陈旧木桌凹凸不平的沟壑,仿佛触到千年来学童顽皮的双手,细嗅空气间馥郁的丹桂花香,仿佛闻到时光变迁的烟尘。爷爷站在巨大的朱子画像前,年近七旬的他仍神采奕奕地向我们分享着濂江书院的前世今生,斑白的双鬓见证了他年复一年的坚守。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,并不华丽的词藻,在我们的脑海里描摹百年前书声朗朗、墨香的濂江书院。被孩童簇拥着的他,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,认真仔细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,这幅场景与百年前学堂中学生们手把文书,授疑质理的画面悄然重叠。


上下滑动查看学生感悟







林浦这本泛黄的书卷

被轻轻掀开一角

洇出千年书香墨韵


忽然明白守着书院的爷爷

就像庭院里穿越百年的丹桂

植根于林浦文脉

在代代相传中

奋力生长拔挺

孕育出嫩叶新芽